淺山行路人

淺山行路人-關於路的多重進行式

橫跨多縣市邊緣地帶的內山公路臺三線,其所縱貫的台灣西北部山麓地帶,早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、巴宰族,與賽夏族、泰雅族等族群的居住地,自漢人入墾以來伴隨著移民人口日增,因為地域與生活頻生衝突,逐漸產生區隔著不同族群的界線。「路」隨著人的行走方式不斷的流變,無論是早期原住民族的獵徑、客家深入內山開墾的孔道、運輸商旅往來必經之途、世界山林經濟的貿易網絡、日治時期的軍事要道、聚落間聯繫與嫁娶回憶路、亦或是農工抗爭者於山線逃亡路線,不同時空的人們行走在重疊又平行的路徑上,以迥異的風格實踐屬於自己時代的意志。

「淺山」是與平原接壤的低海拔山區丘陵與河谷環境,泛指海拔 800 公尺以下人類相對易抵達的區域,因而由多種自然、半自然與人工棲地鑲嵌而成,其特有的生態環境孕育著不可取代的生物多樣性。「淺山」並非僅是一個地理空間,亦不關乎高度的判准,本展以「淺山」作為ㄧ種概念,強調其流動邊界的能動力,重視「多樣性」與「內部異質性」,關注他者與環顧自然,以人與自然為生命共同體的實踐,試圖在族群交織邊帶進行多方性的照料。

展覽主題以「淺山行路人」除了帶出內山地理特色與客庄生活場景,同時點出台三線上多元族群交織與遷徙文化的流動特性,回應人們在淺山邊帶多重行進的動作與速率,形塑了台三線複雜與豐沛的生命史。展覽透過「淺山生態」、「族群交織」、「流動記憶」、「世界細路」等多項子題,開展台三線不為人知的多重敘事線,以關照深層差異的社會學,探測台三線複數的歷史、隱身的當代客家性、今昔人文軼事與自然生態依存系統,邀請在地居民、藝術家與各方領域專家與參與者共構台三線更為立體的認識論。

在淺山行走的人們,從不斷遷徙離散後聚合生根,穿引不可見的多重路徑,學習從歷史衝突所遺留的困頓和解,學習與自然萬物共生,學習在他者中找到自我,一個帶著歷史前進的「我們」才開始形成。浪漫台三線上,無論你我從何而來,我們都在同ㄧ路上。


關鍵字:淺山性、複數的歷史、文化多樣性、與自然共生、離散與聚合、流動風景

PLANNING TEAM 策劃團隊

  • 總策展人 林怡華 Eva Lin

    現任山冶計畫藝術總監,近期策展包含映像節「破壞控制」策展人(宜蘭中興紙廠, 2017)、「南方以南」南迴藝術計畫 藝術總監(台東南迴四鄉, 2018)、「未來的昔日」策展人(浪漫台三線 新竹北埔 2019)、「池田亮司個展」共同策展(台北市立美術館, 2019)、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「ANIMA」共同策展(鳳甲美術館, 2020)、台北雙年展「你我不住在同㇐個星球上」公眾計畫策展人(台北市立美術館, 2020)、「地下工事」策展人(馬祖國際藝術島, 2022 )。

  • 國際策展人 港千尋

    1960 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,為知名攝影家、評論家、影像人類學家,大學教授及藝術策展人。1984 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後前往南美洲各地⾧期駐留,1985 年起以巴黎為據點展開攝影家及評論家的工作。1995 年起任教日本多摩美術大學,現任多摩美術大學美術系教授。曾擔任 2007 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策展人以及 2012 年台北雙年展微型博物館策展人、2016 年愛知三年展藝術總監。

  • 協同策展人 馮馨

    近年研究主要關注臺灣聲音藝術、新媒體藝術與當代文化展演發展。近年策展「動態圖層」(2021,臺北當代藝術館)、「線下真實」(2022,福利社)、「廢墟再迷走」(2022,新北市美術館);「顯影.現聲 :臺灣影視聽文物展 」(2022,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)協同策展人。文章散見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季刊《現代美術》、《典藏今藝術&投資》、《典藏 ARTouch》、《CLABO 實驗波》等雜誌與平台。

  • 協同策展人 鄒婷

    畢業於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策展文化碩士班,現為該校博士生。近年研究著重於策展文化與展覽史,與其涉及的跨學科性、當代性,與文獻研究。近期的策展與研究計畫包括「家物事」(有章藝術博物館,2021)、「禁山14號」(嘉義市立美術館,2022)、「如何在別人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」(TKG+ Projects,2022)、「The Whole Life: An Archive Project」(HKW,柏林,2019-2022),以及「蝸牛的漂浮系統——入侵計畫」(documenta fifteen,卡塞爾,2022)。

WORKS
作品
CREATORS
創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