飲食想像力計畫:客食小小學

計畫介紹

藉由食農教育的執行,邀請台三線沿線的三所小學一起參與食農體驗,以此次藝術季橫跨的新竹、苗栗、台中縣市為地點,開設好玩的客家食農課程,讓孩子在成長的環境中,從學會尊重食物、回歸本質開始,參與種植客家文化常用的「金交」、「紅頭金交」蘿蔔,到採收、殺青、醃漬出屬於自己的成品,在薪傳教師的帶領中,深入了解客家文化保存食的內涵,引導孩子認識傳統客庄與生活智慧,在土地的滋養中,培養自發、互動及共好的食農素養,傳承客家敬仰天地、惜福的精神。客食小小學過程紀錄及成果於藝術季期間,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展場《醃想》呈現。
 

策劃團隊介紹

剛剛好灶下

「剛剛好灶下」是陳慕貞創立的飲食文化品牌。在她累積堆疊、學習客家醃漬物的路上,拆解生活裡的傳統元素,再重新組合成現今的飲食文化,將之帶入滷鹹淡的蔬食餐桌,展現客家人的好客,維繫人與人的情感,讓吃更有意義。 同時藉由食農教育向下扎根,透過互動學習,誘發興趣開啟五感,讓客家醃漬精神、傳統文化飲食,進入細人仔的生活——新與舊的剛剛好融合,就是生活態度的實踐。 

 

合作小學介紹

新竹縣橫山鄉橫山國小

橫山國小創校於1912年,學校推動新興教育議題,如閱讀推廣、環保、SDGs、STEAM、程式設計等課程。積極爭取資源,讓學童們走出校園,進行跨縣市遊學或體驗,引進各縣市企業或公益團體師資、課程,讓孩子的學習面向更廣泛,同時提升孩子的自信心,豐富生活體驗。
 

苗栗縣南庄鄉南埔國小

南埔國小創校於1918年,學校保留原有日治時期的舊宿舍,目前為歷史建築,也是校內師生的鄉土教室。近年來,學校以客家語言文化教育向下扎根為目標,除了積極推廣客家山歌之外,也將校園一旁的荒地,開闢成「埔泉客家文化植物園區」,種植出近140種能入菜及藥用的民俗植物,其中近9成都與客家的生活有關,就是希望讓孩童能從小就在日常生活中,接觸到客家文化、熟悉客家文化。
 

台中市東勢區石城國小

石城國小創校於1919年,前身為石圍牆公學校,後來改名,沿用至今。是台中山城地區最早設立特殊教育班的學校,更是客語重點學校。為推廣家鄉的客家文化,試辦客語沉浸式教學幼兒園,更請來客語薪傳師教授客語唸歌,百年來培育出多位校長、教師,早年學校前的石城街有山城「師範街」的美譽。近年結合地方的農業資源,創設食農教育課程,更在校內開闢三座溫室,讓孩子親近土地,了解食物如何影響日常的生活。


食材選擇

#金交蘿蔔 ​ #紅頭金交蘿蔔

早期新竹竹北、台東關山的客家人經常用來醃漬的品種,屬於早生種的蘿蔔,特別選它們,希望藉此象徵北部客家族群的飲食。


過程紀錄

石城國小|從一顆種子開始
今年2月帶著「金交」、「紅頭金交」蘿蔔的種子們,邀請同學們在校內的溫室種下自己的蘿蔔,期間由同學們負責澆水、看顧,收成時親手挖出一個個小巧可愛的蘿蔔,有的蘿蔔在土裡遇到石頭就變形了,也收割了一叢叢的蘿蔔葉,可以拿來做「雪裡紅」喔。

 

南埔國小│一棵桂花樹的味道
南埔國小校內有一棵老桂花樹,是學校師生日常的風景與氣味,這次課程結合南庄特色,增加了「桂花釀」讓同學們調配自己的「桂花醃蘿蔔」。
 

橫山國小│醃出自己的橫山黃
新竹橫山當地,有一舊地名為「黃枝頭」(※新竹文獻做黃基頭),客語稱梔子花為「黃枝仔」,所以有一個黃枝仔樹頭的地方,就叫黃枝頭,梔子常被用於染色食物,但在現代通常會用食用色素取代,藉此機會,也邀請同學學習用黃梔果實汁液為蘿蔔染色,醃出自然又在地的橫山黃。

Back